回答1:
槟榔能够流传千年,与其文化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。槟榔早在西汉年间就有迹可循,但其在文人士大夫阶级中的流行则在西晋时期。左思撰写的令“洛阳纸贵”的《吴都赋》是最早提到槟榔的文学作品。通过这篇影响巨大的《吴都赋》,当时的人们了解到了南方有一种“无柯,椰叶无阴”的异物名为槟榔,相继模仿食用,进而槟榔走进了士族集团的生活,成为士人生活中的雅趣。到了清朝,乾隆皇帝喜食槟榔,随身携带装有槟榔的玉盒子以便随时享用,还将槟榔作为国礼赠予外国使节。
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还有清朝皇帝的影响力加持,槟榔在古代流行不起来都难。
回答2:
槟榔能在我国能流传下来的因素有很多,但最重要的便是其本身的药用价值,很多古籍都有提到槟榔具有“辟膻、消食、去虫、除瘴”等药效,尤其是“槟榔除瘴”的说法流传很广。如上所言,槟榔最初是被用作驱除肠道寄生虫和防治疾病的传统药物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对槟榔的了解也愈加深刻,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、南朝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等文献,均提到槟榔的下气、消谷、逐水、除痰、杀虫、去伏尸、治脚气、疗寸白等功效,由此可见,槟榔在六朝时已成为了一味较常见的中药。
到了现代,伴随科技的发展,对于槟榔药用价值的开发也更加完整,《中国中药杂志》2021年3月发表的《药食两用槟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》一文中提及,《中国药典》自1953年版就收载槟榔,至今已经历9次修订,药用槟榔的临床标准也日趋成熟。
所以说,单凭药用价值这一项因素,槟榔便可流传下来,也会更远。
回答3:
史料记载显示,槟榔“祖籍”东南亚,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中国,槟榔进入中国的时间,大约在西汉年间。早在《史记》中记载,汉武帝兵征南越,以槟榔解军中瘴疠,功成后建扶荔宫于西安,广种南木,槟榔入列。槟榔传入中国后,智慧的古代人民发现了槟榔的种种优点、作用和价值,从而让槟榔得以在我国落地生根,生长千年。从嚼食到入药,槟榔逐渐融入我国的民俗、文化、历史。
吃槟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南北朝时期的《南史·刘穆之传》。书中记载,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,渐成习惯,李白诗里“何时黄金盘,一斛荐槟榔”就化用了刘穆之的典故。而槟榔的药用价值,《本草纲目》《太平御览.云南记》等古籍中也早有阐述,槟榔果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,主治虫积、食积、气滞、痢疾,驱蛔,外治青光眼,助消化,治疟疾、水肿、腹胀痛等,并且槟榔还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。
此外在礼仪文化上,皇帝出巡,槟榔也是仪仗之一。《明史》载:“出乘象,则绣女执衣履、刀剑及槟榔盘以从”。槟榔还被用于婚姻礼仪,这种习俗始于明代的海南地区。《琼台志》称海南“俗重此物,凡交接以为先客,婚姻以为定礼,亲宾往来,非槟榔不为礼。”
槟榔为何能被我国人民认可并传承,由此可见一斑了。
回答4:
槟榔是联同文化习俗一同流传的。据了解,在古时广东岭南一带,槟榔在人情世故中充当着“和事佬”的角色,也是一种处理纠纷的有效手段。广东《澄海县志》记载:或有斗者,献槟榔则怒气立解。当两方发生纠纷后,往往由村长调和,理亏的一方,需要敬请对方吃槟榔,以表歉意。
从古至今,历代文人也屡屡把槟榔写进文学作品,包括李白、白居易都有诗句来记载槟榔。李白的《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》提到,“何时黄金盘,一斛荐槟榔”;白居易的《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,兼寄万州杨八使君》写“深于红踯躅,大校白槟榔”。在《题姜秀郎几间》一诗中写道“两颊红潮增妩媚,谁知侬是醉槟榔”。因此,槟榔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,流传至今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。
回答5:
槟榔自秦代就以“防瘴杀虫”的药用功效闻名;宋代以后,其逐渐被用于结婚、交友等礼节上,成为一种礼俗果品,其在社会层面的广泛认可有古诗可考。有学者做过大致统计,宋代有百余首诗与槟榔有关。苏轼被贬儋州时,就曾写下《食槟榔》、《咏槟榔》、《题姜秀郎几间》等多首槟榔诗。在《题姜秀郎几间》一诗中写道“两颊红潮增妩媚,谁知侬是醉槟榔”,他的《咏槟榔》全面介绍了槟榔的产地、枝干、花、果实、吃法和功效等。
对于槟榔的热衷,也使得其原产地贸易逐渐发达。陈光良在《海南槟榔经济的历史考察》中写道:明清时期,海南一些州县几乎依靠槟榔来维持地方财政收入。陵水县是“岁贡惟槟榔,熟而价高,少为差粮之助”,会同县也是“栽槟榔赖以供粮税”。能够为一方创造营收,自然能够流传。